第三百九十二章:大战始,陆军第一镇首战!_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
姐姐小说网 > 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 > 第三百九十二章:大战始,陆军第一镇首战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三百九十二章:大战始,陆军第一镇首战!

  大军已经在各级将领率领下,启动。

  朱棣和朱元璋、马秀英简单告别后,把空间让给朱标。

  快速走下祭坛,来到徐妙云母子面前。

  “阿爹!”

  朱棣刚靠近,小祈婳就满脸不舍叫了一声。

  朱棣笑笑,把小丫头和在一边,‘故作’矜持的雍鸣抱起来,叮嘱道:“这一年,阿爹不在,你们不准捣乱,要保护娘亲。”

  “阿爹,不用保护金豆子吗?”雍鸣突然好奇询问。

  朱棣、徐妙云都被逗笑了。

  朱棣看向襁褓中,被裹得严严实实,只露出两只小眼睛的金豆子,看着雍鸣,笑道:“保护啊。”

  和两小家伙说了会儿话。

  朱棣放下两小家伙,让他们去旁边玩。

  余光瞥了眼,在远处看热闹的乌云琪格和娜仁托娅,“我不在期间,府中有什么事,就交代她们去做……”

  徐妙云含笑嗔目,叮嘱道:“我和孩子们都在家里等着你,在战场上,要保护好自己……”

  四郎的领兵能力。

  她从未怀疑过。

  可今天父皇举着四郎和大哥的手,握在一起。对四郎和大哥,以及对外传递什么信号。

  她看的清楚。

  她很担心,四郎为了父皇的期许,到了战场上,不顾一切去拼命。

  朱棣看了看左右,见众人没人注意他们这边,伸手迅速用拇指和食指,捏了捏徐妙云脸颊,“我知道,为了你和孩子们,我做事,也会好好考虑的。”

  这些年,他得罪了多少人?

  不知道!

  总之肯定不少。

  他若出事,有些讲究的人,可能放下对他的恨意。

  可有些人必然不会。

  会把恨意,报复在妙云和孩子们身上。

  雍鸣还太小,担负不起这副担子。

  彼时,妙云和孩子们,将会过的十分凶险。

  在雍鸣没有成长起来,他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。

  “肉麻死了,浑身冒鸡皮疙瘩!”

  不远处,娜仁托娅夸张的双手环臂,哆嗦身子,扭头嘀咕道:“小姐,看到了吗?朱粗鲁大庭广众下,捏徐小姐的脸……”

  乌云琪格好笑又好气瞪了眼娜仁托娅,“小心长针眼!”

  嘿嘿……

  娜仁托娅讪笑,瞥了眼朱棣的方向,小声道:“小姐,朱粗鲁此番北征,恐怕会杀不少人吧,瞧瞧他当督办检校这段时间的铁血手腕,杀他们自己人都狠,何况是咱们草原人……”

  “你现在,怎么也是他义妹,金豆子的姑姑,你和他说说,少造杀孽……”

  乌云琪格见娜仁托娅满脸哀伤,伸手揉了揉小姑娘脑袋。

  娜仁托娅就是咋咋呼呼,其实心地很善良。

  “朱粗鲁不是一个嗜杀成性的,他做事,都在权衡利弊,该杀的,别说我了,就是妙云小姐开口,恐怕也阻拦不了,他认为不需要杀得,我们不说,他也不会杀。”

  ……

  朱粗鲁为何会给人一种冷血、冷漠感。

  就是这人那份冷静、理智到极致的权衡利弊。

  一个人,凡是权衡利弊后,能一丝不苟的执行,这个人给人的感觉,就是朱粗鲁这般冷血、冷漠、无情。

  为何,很多人都忌惮朱粗鲁发疯?

  这种极为理智冷静,权衡利弊做出决定的人。

  一旦发疯,那一定一发不可收拾!

  就像中原文化中的相生相克,阴阳两极。

  任何人事物,都有两面性。

  极致的一面,一定对应极致的另一面。

  朱粗鲁平日里,极致的冷静、理智是表现在外,光明的一面。

  但于此对应。

  朱粗鲁另一面也极为疯狂。

  谁把朱粗鲁的另一面逼出来,那就等着尸积如山、血流成河吧。

  “小姐,你很了解朱粗鲁啊?”娜仁托娅小声嘀咕,挤眉弄眼。

  乌云琪格气的攥了攥拳头。

  她装小可怜作,恶心朱粗鲁,总要了解这个人吧?

  何况,她还是被朱粗鲁俘虏回大明的。

  怎么可能不观察一个俘虏自己的人。

  ……

  “老四!”

  朱棣和徐妙云说着话时,朱标突然喊道。

  朱棣这才注意到,二哥、三哥等此番一起北征的兄弟们,都已经跟着大哥,聚集到父皇、母后面前。

  群臣也都看着。

  “我过去了。”朱棣说了一声,大踏步走了过去。

  在众人注视中。

  朱标带着兄弟们,在朱元璋、马秀英面前跪下,兄弟十几人,给朱元璋、马秀英重重叩首后,起身。

  朱元璋、马秀英又叮嘱朱棣等人后。

  兄弟们翻身上马。

  朱标高举赐剑,“出发!”

  话音响起时,率先策马扬鞭。

  朱棣、朱樉、朱棡等人,跟着朱标,在祭坛周围,数千双眼睛注视下,意气风发,驰骋离开。

  ……

  所有人目视眺望。

  直到彻底看不到朱棣等人背影后,才收回视线。

  陆陆续续上了马车。

  百官三三五五乘坐一辆马车,凑在一起,窃窃私语激动议论。

  “此战,聚集了朝廷最精锐的大军,最好的将领,必胜!”

  “此战胜,攻克北元王庭,打到捕鱼儿海,太子爷的威望将彻底压过朱四郎!”

  “太子爷的位置越稳,将来我等忠良,劝说太子爷剪除朱四郎时,才更加万无一失!”

  ……

  王美人马车内。

  朱标长女,朱玉秀爬在车窗,笑着和同样爬在朱元璋、马秀英御驾车窗上的小祈婳招手。

  祈婳被常氏接到东宫小住的几次,认识了朱玉秀。

  片刻后,朱玉秀缩回身子,不解问:“娘,为什么,好多人都喜欢祈婳,母妃如此?皇祖父、皇祖母也是如此?还有二叔、三叔他们也是,都特别喜欢祈婳?”

  ‘很多人喜欢朱祈婳,可同样,因为她父亲是朱四郎,很多人对他们兄妹,也恨之入骨。’

  王美人腹语着。

  这些话,肯定不能说给自己孩子。

  笑道:“因为你四叔厉害,你四叔光芒太盛,你祖父、祖母他们对你四叔的喜爱,就转移到了你堂姐和堂兄身上。”

  ……

  “朱祈婳真讨厌!”

  前面一辆马车内,朱允炆看着祈婳爬在御驾马车内,一会儿从窗口探出头,一会儿又撩起前面帘子,负责赶车的太监,谄媚笑着逗弄,生气放下帘子。

  片刻后,抬头看向吕氏,“娘,这回北征,所有的荣耀都是父亲的对吗?四叔就是再厉害,也只能给父亲做嫁衣,对吗?”

  吕氏微微皱眉,“这番话,是谁和你说的?”

  允炆这么点年纪,不可能想到这番话。

  朱允炆见吕氏面露薄怒,缓缓低头,小声道:“外公对允炆说的。”

  吕氏眉头皱的更深了。

  自从知道,父亲联合胡惟庸,想要推允炆,触摸那个要命位置时。

  她就无一日不心惊胆战!

  没想到,父亲私下里,还和允炆说这种话!

  可她却不知该如何阻止。

  难道,向父皇、太子爷揭发吕家吗?

  她做不到。

  而且,一旦事发,也必然连累允炆。

  “你外公和你说的话,千万别在你父亲面前讲!也别对外人说!”

  就算朱四郎此番,就是给太子爷做嫁衣,可这些话也不该说出来。

  更不能由允炆一个晚辈子侄说出来。

  朱允炆小心翼翼点点头。

  ……

  二十万大军,数十万民夫北上启程。

  从启程这一刻开始。

  全天下目光,都跟随向北移动。

  “也不知,此番燕王能不能再打出,当初带领一千精锐,纵横草原凯旋的精彩战斗。”

  “陆军第一镇,天下第一强兵,此番,定然能打出更优秀,更大的战果!”

  ……

  天下百姓津津乐道,议论着,朱棣将带领陆军第一镇,再打出多么精彩的战斗。

  大明士绅、商贾、官员们听闻百姓议论,总会冷笑着暗道一声愚民!

  他们所有人都明白。

  此战,是太子树立威望的一战。

  “朱四郎,只是陪太子读书,给太子做嫁衣!这一战,朱四郎别想出风头!”

  ……

  纷纷扰扰中。

  月余行军。

  陆军第一镇,进入山东境内。

  朱樉、朱棡等几位塞王,藩王卫都在北平停留,所以和朱棣在一起,随陆军第一镇行军。

  朱樉看着进入山东。

  随着气温降低,换上了棉装的第一镇将士,背着火铳、以及四四方方的行军背囊,沿着官道,默默行军,眼中羡慕一闪而逝。

  陆军第一镇并不是走在最前面的一支军队。

  可从金陵出发后,陆军第一镇一路都保持不紧不慢的速度,最初还没觉什么。

  十几天后,就不一样了。

  走在前面的朝廷各军,开始陆陆续续放缓速度。

  而陆军第一镇,还是保持每天八十里的行军路程。

  每一天,都要超越一两支友军。

  如今,原本走在靠后的陆军第一镇,已经紧紧派在太子卫率,以及三支朝廷新军后面了。

  这也就罢了。

  这一路,他们跟随陆军第一镇行军。

  真正见识了新军的精锐。

  新军不光是武器、训练上的新。

  是方方面面都新!

  每天扎营后,效命军中的郎中、兽医、修理火炮、火铳的技术性将领就开始行动。

  郎中带队,要检查每一营将士。

  将士有任何不舒服,都要第一时间汇报郎中。

  以至于,各军在北上途中,都出现了或多或少,士卒因水土不服的掉队减员。

  就连前面几支朝廷新军都不可避免。

  而老四的陆军第一镇,至今都无一人掉队。

  炮车、随军的辎重车辆,每天都有技术性将领认真负责检查。任何毛病,都会第一时间被找到。

  ……

  种种细节,井然有序,让人耳目一新。

  朱樉还在观察。

  朱棡回神,“老四,北征之后,你不能随便给我派几个人就把我打发了,必须要配置一个,至少由标统级别带队的指导团,从标统、管带、队官、排长、棚正,乃至郎中、匠人、兽医都要搭配齐全的指导团,让这个指导团,到我的藩王卫中,一级对一级,传帮带!”

  朱棡的话音,惊醒正在观察的兄弟几人。

  几人纷纷转头。

  “四哥,三哥要的,就是我们要的。”

  “四哥,你可不能偏心!”

  ……

  朱棣没好气笑着瞪了眼老十三几人,“我既然要派出指导团,肯定给你们搭配一个完整的指导团,不过,提前说好了,这样的指导团,最多四个,你们只能轮流着来,至于你们如何分配,我可不参与。”

  “当然是按兄弟们长幼了,先长后幼!”

  “二哥,你太不要脸了,难道兄长不应该让这弟弟吗?”

  “老十三,你和四哥不但是兄弟,还是连襟,你不要和我们抢了,你让妙音小妹去求四嫂,四哥最宠四嫂,只要四嫂开口,四哥肯定答应!”

  “四哥,是吧?”

  ……

  哈哈……

  众兄弟嬉笑打闹着,顿时哄然大笑。

  嗒嗒嗒……

  急促马蹄声传来,众人听到马蹄声,纷纷停下来,顺着声音传来的前方看去……

  一名斥候快马疾驰而来。

  抵近后,翻身下马,跑到朱棣面前,立正捶胸行礼后,大声汇报:“王爷,标统让卑职来汇报,前方刘家村村长,带着全村村民在迎接王爷。”

  ……

  “刘家村?”

  “是不是就是那个给四哥和土桥村立碑的村子?”

  “老八,你二哥我,还有幸为立碑填土了呢!”

  ……

  斥候还在汇报时,一群皇子就开始好奇打听询问。

  朱棣和刘家村渊源,他们都知道。

  那时,他们四哥,被父皇贬为庶人不久,正处于被父皇猜忌、监视、折腾期。

  “我知道了。”

  等斥候汇报结束后,朱棣吩咐道:“回去告诉周浪,我们马上赶往前军。”

  斥候领命离开后,朱棣转身,“二哥、三哥,刘家村的族长刘祖昌和村民等着,你们要不要一起去?”

  “去,当然去了!”朱樉爽朗笑道。

  随即,兄弟几人,在数十名亲兵护卫下,策马赶往前军。

  一个时辰后。

  朱棣靠近刘家村。

  远远,就见,刘家村村口,官道旁边,站满了村民。

  朱棣靠近后。

  刘祖昌带着村民围上来,“草民刘祖昌,拜见燕王及各位王爷。”

  朱棣翻身下马,扶起刘祖昌,“刘族长不必拘礼。”

  刘祖昌起身,“王爷,我们刘家村众人,听闻王爷率领陆军第一镇将士北上,特备了点薄酒,请王爷和各位王爷……”

  朱棣忙抬手,婉拒:“老先生,我们还要赶路,不能耽搁时间……”

  刘祖昌暗暗观察着,身着陆军分体式军服的朱棣。

  ‘这位举手投足间,气象万千,气度恢弘啊!’

  刘祖昌暗暗感慨。

  当初,他是怎么也没想到,刘家村竟然能和燕王有这样一段渊源。

  后来,燕王陪太孙北上前往辽东时。

  他才从在门下省给皇帝做近臣的小儿子书信中得知。

  土桥村朱四郎就是燕王朱棣。

  后来,这位王爷就潜龙出渊,一发不可收拾。

  考取状元。

  前往福建。

  几年时间内,福建的税赋年年增加。

  期间,又传来这位在东番打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基业之地。

  ……

  年前,小儿子写信回来,又详细讲述了这位王爷回朝,两百艘海军战船,一千五百门火炮,鸣响秦淮河。

  以及陆军第一镇,天下第一强兵的消息。

  小儿子还让人捎回一些稀奇古怪的香料、果干。

  据说,都是随这位王爷抵京的海商贩卖的。

  得亏当初听说这位王爷搞乡土村社,土桥村也搞得有声有色,小儿子写信回来,劝说他帮着刘家村乡亲搞乡土村社。

  他听进了劝说。

  说实话。

  当初他内心是有些抵触的。

  虽说整个刘家村,都是刘姓一族。

  可他也打算,在灾年时,用一个良心价格,把乡亲们的土地收到他家。

  然后让族亲们,佃租种田。

  他家有秀才,小儿子还当官,可以免田赋。

  族亲们给他家当佃农,甚至比自耕农还省心嘞!

  之所以最终决定帮乡亲们,出钱出力搞乡土村社,也并不是小儿子的劝说,起了决定性作用。

  就是因为这位王爷。

  甭管对方出海与否。

  他都想通过这一行为,在燕王心中,留一个好印象。

  毕竟,谁知道,未来时局如何发展呢。

  保不齐,哪天,这位或者这位的后代,就会乘坐无数海军战船,打回中原呢。

  这可不是他说的。

  是他小儿子说,金陵很多官员在观摩海军战船鸣炮后,私下里都这么议论。

  大明朝臣如此敌视这位。

  这等风气不扭转。

  太子若不加以扼杀这等风气。

  瞧着吧,将来,太子和燕王肯定会有矛盾。

  他虽不为官。

  可到底活了几十年!

  土埋脖子了。

  他吃的盐,都比别人吃的米多!

  “王爷不能停留吃顿饭,那一定要把我们给将士们准备的酒带上。”

  “老先生……”

  朱棣刚开口,就被刘祖昌打断:“王爷,这都是我们刘家村搞乡土村社后,写信向土桥村取经学来的……”

  朱棣微微愣怔。

  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,比几年前,明显更显苍老的士绅小老头,不由惊讶,“刘家村搞乡土村社了?”

  据他所知,刘家村所属县府,并不在这些年,朝廷乡土村社的计划序列中。

  刘伯温这些年,推动地方搞乡土村社。

  主要集中在三类地方。

  一类,一些军事、政治上重要的枢纽重镇、县府。

  有利于乡土村社的传播。

  一类,潜力巨大,农耕条件好的区域。

  有利于迅速为朝廷创造经济效益,弥补,朝廷在推动乡土村社建设中,支出的成本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jiejie9.com。姐姐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jiejie9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